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与全国的增速减缓相比较,东北经济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地方调研时发现,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本轮东北经济出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何破解当下东北面临的发展困局,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他认为,由于东北地区具有国有企业占比高和传统产业占比高的“双高特点”,新一轮的东北振兴,应将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重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东北经济的“三个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近几年东北经济增速放缓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赵昌文:东北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本质上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成就背后的成本问题。东北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毫无疑问是发展的巨大成绩。但是,按照经济学规律,所有的绩效背后都有付出的成本。这种成本当然是宏观意义上的成本。从当前看,东北的经济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成本。
一是东北经济高度依赖于工业,特别是少数特定产业。比如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煤炭等重化工、资源型行业。2014年,辽宁省第二产业占比为50.2%;吉林为52.8%。当一个地区,过度依赖于特定产业和少数企业,那么,其经济的脆弱性就比较强,稳定性就比较差。如果我们观察东北地区,在宏观经济、工业经济、重化工行业、国有企业好的时候,地方经济就好,当其中之一甚至几个都不好的时候,地方经济也不好。
二是东北经济高度依赖于国有企业。历史上东北国有企业的占比就比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整体比重虽有下降,但速度比全国慢。进入到2000年以后,在全国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再次回升。一方面与地方国有企业快速发展有关,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不好的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成为中央企业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地方经济对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依赖性更强。据统计,辽宁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超过40%,黑龙江超过50%,都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4113家,国有企业比重接近70%。
三是东北经济高度依赖周期性特别明显的行业。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重化工产业的比重都高达80%左右。上一轮东北振兴计划以来东北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几年,刚好遇到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景气周期,经济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好,甚至比东部沿海地区都要好。但是,也由此造成了产业上的依赖、固化甚至锁定,因此,在全国进入经济调整后,东北的经济调整虽然比全国晚两年,但调整的程度更深。
总之,上述“三个成本”最终都可以集中在国有企业身上。因为东北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重化工行业,而重化工行业又大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这些国有企业过去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现在却反过来影响了地方经济。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国有企业改革应与产业重组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时报:国有企业应当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赵昌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要既注重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企业的作用,只要是有利于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就要积极鼓励其发展。
当前,发挥国有企业对东北经济的作用,应当把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重组结合起来。现在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多在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上做文章,比如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等等,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仅仅在这些方面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国有企业的改革要与产业重组、布局优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以东北地区为例,国有资本大量分布在传统重化工业,而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整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些行业大多处在需求增长空间较小的阶段,甚至少数行业已经到了“天花板”。我们现在看到一些行业已经出现经营困难,其实,未来更多行业有可能会出现困难。因此,应抓住现在的时间,去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虽然由于重化工业的减缓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甚至财政收入负增长,但如果通过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国有股权,既降低国有资本在重化工行业的比重,又会集中一笔财政资源处理一些企业破产关闭中的债务和人员问题。如果未来更多行业,甚至全部重化工行业都出现问题时,我们就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再去化解这些问题了。因此,现阶段将国企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将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赵昌文:首先,在国有企业体系内部,进行优化重组。目前,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之间,都应该有一些优化重组的空间,比如同一个产业上、中、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重组,不同产业但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的企业之间的重组。只要是基于市场原则,纵向并购和横向并购都可以产生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其次,要大规模通过资本市场平台和资本市场机制,解决当前的问题。东三省国有资本的证券化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比较好的国有资产可以通过注入上市公司中,以产生更多效益,提升企业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相对资本效益差的国有企业,通过打包,在债券市场,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消化掉一些;差得没有办法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的第三类国有企业,可以考虑政府出手,但政府出手不是直接出手,更好的办法是借助于上世纪90年代金融改革时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它们积累了很多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在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边界没有打通,还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造成改革的困难会加大,成效会打折扣。我建议,可以考虑打破工商国企和金融国企的界限。以前工商国企和金融国企在统计体系和管理体系里都归于两个不同部门,金融国企由财政部门管理,工商国企由国资委管理,要打破两者的界限,虽然很难,但可以尝试在处理不良资产上先走一步。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推进?
赵昌文:中央和地方要有明确的财权和事权界限。从国有企业看,《企业国有资产法》也有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简单地说应该怎么办和不能怎么办,还是要按照谁是出资人,谁负主要责任的方式处理。虽然国有企业改革有顶层设计,但只是一些大的原则,具体改革推进中,地方国企、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管太多。当然,可以通过一些机制,比如给地方政府更多债务额度,设定一定的还债期限,给予地方政府一个缓冲期;还可以通过类似引导性基金的办法,容许地方组建债务基金或并购重组基金,帮助解决地方国有企业的问题。
一个原则是,未来国企改革不管中央国企还是地方国企,都要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兼并重组,处置不良资产,政府不要直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但可以有政策性的引导和救助。
东北地区少数工业企业确实已经不行了,需要壮士断腕,浴火重生;但更多的企业还是有基础,有优势,有新增长点,处理得当,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实现转型升级,重新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破解东北当下的问题,从短期看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从长期看,还是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东北地区的民营经济确实不如南方发达,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赵昌文: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需要大力推进改革的进程,需要改变东北的大环境,包括市场经济观念,但观念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非一日之功。与全国一样,东北地区仍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只不过比全国的节拍还要慢一些,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严重的路径依赖,而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更早,近年来发展更快,东北需要而且可以学习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其中,体制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
当前,全国经济处于调整时期,东北经济出现比较大的问题,给了东北一个解决历史问题的机遇期,有利于形成改革的倒逼机制,激发地方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未来,东北地区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和营造市场经济环境,特别是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利益等。(作者:记者 张一鸣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