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15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顶层设计的相继出台,已经正式步入有序实施的阶段。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就国企改革2015年的推进情况以及2016年改革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
记者:2015年国企改革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赵昌文:我认为,最主要的进展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台了多份改革文件,包括《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三个最主要的文件。以这三个意见为核心,构建起了整个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系,接下来就是部署具体实施细节,以及改革的落地。
记者:在政策的落地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进展?
赵昌文:中央企业方面推进了一些改革,包括此前已经在推进的几类改革试点,应该说,试点企业的企业改革还是有一定进展的,即使是非试点企业,一些改革也在推进。从宏观层面看,有企业的整合、重组,微观层面的改革包括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薪酬体系、职务消费等方面的改革。
地方层面的改革也在推进,各地都根据国家的原则,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出台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西的推进还是比较快的,在整体上市、兼并重组、资产置换等方面已有不少新的进展。
记者:从去年的方向、节奏来看,您认为今年国企改革应该针对哪些问题去突破?
赵昌文:首先,顶层设计出台后必须考虑怎么切实落实。目前的几个指导意见都是原则性的,具体落地需要有更详细的解释。即使一些细则,也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具体企业。比如刚刚公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把国企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但是,针对大部分国企产业链长、业务复杂的特点,具体如何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则。
以中石油为例,上游油气勘探开采属于行政垄断环节,中游管网业务是自然垄断环节,下游的炼化、销售成为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节,很难统一界定它是哪一个类型。实际上,这种状况存在于相当部分的国企中。所以,必须将原则性的顶层设计具体转化成个体企业能够实施的改革方案。我的建议是,要精准研究,一个企业一个方案,如果是“一刀切”,恐怕不能带来最好的效果。
其次,国企改革不能仅仅在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做文章,必须把所有制改革和产业重组结合起来。现在国企暴露出很多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产业布局的问题;既有行业的问题,也有企业的问题。简单讲,是系统性的问题。对此,不是单纯推“混改”,引入民资、外资,就能解决的。
一个好的迹象是,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正在进行,这无疑是清理“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和“市场出清”的有效方式。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简单“拉郎配”,用行政手段强制结合。
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可以使企业资产结构更优、协同效益更强、资本回报率更高,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将从根源上得到遏制。最重要的是,会淘汰掉一批低效、无效资产,让整个微观经济更具活力。这是当下中国经济迫切需要的,也是国企应该做到的。
记者:从目前来看,产业重组的推进是否顺畅?
赵昌文: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仅依托现在的管理架构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尤其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资本运营公司的作用。按照正常的操作思路,应该先解决这个问题,再去考虑资产重组、企业整合,否则,会将市场的作用流于表面,最后还是不得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两类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办法可以选择。一是尽快组建新的国有资本投资及运营公司,搭建市场化平台;二是依托市场化程度较高、投资管理经验较多的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现有投资类公司;三是可以将现有的国资国企改革和金融行业改革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比如说,信达、长城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可以扮演重要角色,相比国投主要在实业方面投资、重在企业的运营,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助金融全牌照优势以及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会做得更好。
记者:国企改革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在您的调研中是否也感受到某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存在一些顾忌?
赵昌文:的确如此。据我们调研观察,一些地方在推进国企改革中胆子还不够大,顾虑还比较多,虽然没有“紧箍咒”,但也没有人“吹哨”。
举个例子,国有资产流失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肯定,改革必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是,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的定义并不清晰,造成了地方改革的手脚被束缚,怕触碰红线,也担心舆论压力。我认为,只要保证交易价格是公允的、过程是公开的、程序是透明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就可以了,至于之后股价是涨还是跌,资产是否升值,都不必过分关注。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升值空间,社会资本为何要参与呢?所以,我也再次强调,顶层设计中一些相对抽象的问题要解释清楚,继而加大鼓励改革的力度,才能推进改革主体的积极性。
记者: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哪些行业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赵昌文:对垄断行业影响非常大,这部分企业不仅会受到国企改革的影响,已经和即将推进的行业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有可能会更大。目前,电力体制改革已经落地,相关企业在很多层面受到影响。今年即将推出的油气体制改革,同样也会对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作者:记者 张末冬 来源:《金融时报》2016年0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