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不少大宗商品价格创出2009年以来甚至更长时间以来低点。作为全球大宗商品最大消费国,大宗商品持续低迷将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又该如何去应对?对此,国研网专访了四川大学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昌文。
国研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两周以来连续暴跌,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赵昌文: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球主要能源资源价格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比如石油价格下降约50%、天然气价格下降约40%、煤炭价格下降约35%、铁矿石价格下降约60%。最近几周的下降主要原因仍然是这种趋势的惯性延续,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总体上看,这种价格的低水平调整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因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恢复情况各有不同,美国的恢复速度相对较快,也比较稳定,我们关注的是它的加息预期。更多的经济体,包括日本、欧元区的经济恢复趋势是相对分化的,速度仍然较低、内在矛盾冲突较大。特别是有些新的因素,欧洲的难民问题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近日法国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这些外部冲击都会给经济恢复带来不确定性,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也是如此。从需求来看,最近IMF的《世界经济展望》判断未来几年,全球仍将处于低速经济增长阶段。由此可以判断,大宗商品需求的状况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供给来看,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的供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早期投资形成的产能仍然在继续释放。再加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供给的调整还需要时间。在一段时间内,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未来几年,如果没有大的外部冲击,全球资源能源价格的低位趋势仍是大概率事件。
国研网: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资源类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经济会有哪些影响?
赵昌文:中国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资源生产国、消费国、贸易国。中国经济与全球能源资源价格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一方面,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需求下降客观上也是影响资源能源价格下降的重要因素。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看,总体上我认为好的影响还是大于不好的影响。
有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全球资源能源价格下降有利于减缓经济调整速度。IMF的专家进行测算,由于油价下跌,今明两年,中国GDP的增速会分别提高0.4-0.7和0.5-0.9个百分点。二是,全球资源能源价格下降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商务部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整体进口平均价格下降超过了10%,同期出口平均价格则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对外贸易条件一定程度的改善。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则会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据商务部测算,2015年上半年仅原油、塑料、大豆等8大类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降就减少付汇76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700亿元)。
不利的影响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缩。输入性成本下降是导致我国CPI同比连续6个月维持在2%以下的重要因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增加了输入的通缩风险。人民银行测算年均油价下跌10%,CPI涨幅会下降0.2-0.3个百分点,通缩是系统性风险,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全面影响。另一方面是影响可再生能源资源战略的实施。油气价差的缩小,能源结构优化反而面临不小的影响。主要能源价格大幅下跌会使全社会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开发以及需求显著降低,将可能延阻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进程,不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同时,会对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的鼓励资源节约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补贴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进而对节能减排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国研网: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相关行业和企业有哪些影响?
赵昌文:从行业角度来看,由于全球能源资源价格的下降叠加到产能过剩的行业,使得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亏损面在不断扩大。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给能源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中国的能源企业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神华集团。2015年上半年,三桶油和神华集团的营业收入下降都超过20%以上,最多的是中海油的营业收入下跌了34.2%。利润的下降幅度更大,中石油上半年的净利润下降62.71,中海油下降56.1%。原来央企中利润排前十名的占全部国有企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现在只能占30%多。
国研网:面对全球能源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您认为中国应当如何去应对?
赵昌文:显而易见,既要有短期考虑,也要有中长期考虑。短期是很难在宏观层面提出对策的,更多的还是需要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以及加强产业链优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应对。
中长期考虑,首先要深化能源资源改革。一是能源资源准入的改革,基本的考虑是负面清单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2015年3月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主要是放宽油气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准入条件,包括勘探、开采、炼化、输配、销售等等各方面。二是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价格改革永远都是能源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难点。价格领域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明确的,今年10月15号,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具体到油气和资源领域,包括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尽快全面理顺天然气价格;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放开输配电价机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能源商品形成不同的定价机制,主要是基于市场定价,还要取消交叉补贴,包括工商业用户长期补贴居民等,这既不利于体现能源商品的价值,也不公平;三是能源类国企改革。国企的销售收入明显下降,能源企业在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都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多元化主体投资。资源垄断行业的改革原则,是三中全会提到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加强监管,进一步推进竞争环节的分离、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等等。当然,油气改革还有一些更加敏感的问题,包括管网分离的问题、管输分离的问题、结构性拆分的问题等等;四是进一步推进节能量、可再生能源、碳排放三项交易体系建设。这是我们去年跟世界银行共同合作完成的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结论。
此外,中国还要积极参与全球资源能源的治理体系。这也是过去存在的不足。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我们过去对全球能源资源的话语权较低。因此,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资源治理,首先是要通过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全球能源治理框架,包括加强与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利用好多边组织、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论坛等继续强化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其次是对能源安全价格稳定机制的治理。中国在能源生产、消费、贸易中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能源资源市场体系,形成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机制;此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更加广泛的地区开展合作。
总之,通过积极参与全球能源资源治理,深化能源资源改革,不但有利于中国当前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的稳定,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恢复。(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