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学术成果  科学研究  出版刊物  English 

赵昌文:培育新动力是一场持久战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8日 15:16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赵昌文:培育新动力是一场持久战2015-02-26 “在‘新常态’下需要对新动力有清晰的认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在近日结束的2015年全国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如是说。他总结了三种意义下的经济增长及其动力:从核算意义上看,经济增长就是GDP的增长,就是三大需求的增长。从经济增长理论看,经济增长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素质量及配置效率的提高。从新结构经济学看,经济增长就是产业和技术的连续升级。这三种意义上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动力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

赵昌文认为,“新常态”下,传统增长动力已经或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总需求中投资增长的潜力已经大幅度下降。综合来看,占投资80%左右的“三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由于产能过剩的原因,新的扩大产能的投资空间有限;房地产投资已经进入到一个稳步增长的阶段,“十三五”期间的投资增长率估计不会超过两位数;中国仍有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比如城市地下管网、高速铁路、地铁等。但是,其中有较好经济回报的部分,已经逐步减少,剩下的基础设施往往外部性好但盈利性差,其增长更多需要依靠财政收入的支持。因此,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难以维持高增长。此外,出口也难以恢复到高增长的时代。第三,从总供给的角度看,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新常态”下的新动力何在?

“市场的动力作用将会增强,也必须增强。”在赵昌文看来,“旧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与投资有关,而投资又与中国各级政府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有关,因此“旧常态”下增长动力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而“新常态”下,随着投资不可避免地进入减速状态,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和对各类地方政府优惠措施的取消,政府对促进投资的作用将失去着力点。基于此,“新常态”下,市场将会在,也必须在发展和促进新动力中起重要作用。

赵昌文认为,“新常态”下的新动力将呈现出三大特征: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大作用;要素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效率的改进,要素的优化配置更加重要;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他认为,“新常态”下的新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从总需求角度看居民消费的发展,包括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是最重要的新动力。随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社会,居民消费水平有望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的重要性正在增强,人口对地区经济繁荣的作用更加显现。其背后有多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收入增长,由于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有望较快提升;二是收入分配有望改善,一大批中产阶层逐渐形成;三是随着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的储蓄防风险需求下降;四是随着年龄结构改变,新生代群体的消费意愿更加强烈。

具体来看,当前居民对健康、信息类的需求呈井喷之势,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居民对文化教育、旅游等服务业的消费也在快速成长。

而从总需求中的投资看,工业升级改造和节能生态环保两方面是投资增长的新动力。面对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不断提升的成本上升压力,不少企业都有通过升级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降低成本的投资需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行业在总需求方面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潜力。“当然,讲新动力,创新是始终不能忘的。”在赵昌文看来,创新是促进我国经济新增长的根本动力。关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主多翼”。所谓“一主”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发展和广泛深度应用。“多翼”是指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应用。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和推广应用,催生出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生产方式、分工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推动人类进入到大变革的新时代。从生产方式看,新一轮革命将使制造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本地化、绿色化等特征。从分工方式看,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产业链分工细分化等特征。从产业组织方式看,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征。

赵昌文表示,作为经济大国,我国在创新方面也是有优势的。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文献中,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庞大的国内市场,使企业能够实现规模化。许多技术研发出来以后要真正形成生产力还是需要市场的培植,在这方面大国有其独特优势。比如有些技术,可以利用“众创”的力量,有些技术,在小的经济体往往很难找到支撑产业发展的消费者,而在大国就比较简单。

“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五大任务

此外,赵昌文着重分析了在“新常态”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五大任务。

第一,推动制造业增长主要由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拉动向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拉动转变,实现“稳中有进”。

第二,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主要由低要素成本向科技、标准等知识资本转变,实现“创新驱动”。

第三,推动制造方式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变,实现“产业融合”。要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深入挖掘个性化需求,开展广泛的生产外包、研发合作协同,形成完善的“服务化制造”商业模式。根据先进适用的原则,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推进智慧生产、智能服务。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设备和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法律法规,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第四,推动制造业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绿色转型”。

第五,推动制造业由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向主动重塑产业链和价值链转变,实现“全球布局”。

赵昌文补充道,培育新动力是一场“持久战”。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营造一个有利于新动力培育的环境方面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对“旧常态”遗产的处理很棘手。

作者: 记者 陈婧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2月13日

关闭

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 2014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  电话:028-854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