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简称浙大AIF)联合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合办的《中国金融学》2018年春季刊已于日前出版发行,收录了包括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等多位知名学者的7篇论文。本公众号将陆续为大家推送,今天节选的是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乔等撰写的《增值税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综合研究》。本刊公开发行,更多详细内容欢迎订阅!
订阅方式
《中国金融学》公开发行,季刊,全年4期,每期单价40元,全年150元,三年400元。
《中国金融学》既接受全年订阅,也接受单季订阅。
读者可直接拨打《中国金融学》运营部电话0571-86850177联系订购。
增值税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综合研究
俞乔 范为 柳海军 曹胜熙
摘 要: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我国近年来一项重大的财政税收改革举措。本文研究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全面影响。事后评价与实证结果表明,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宏观经济活动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并存。该政策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它直接降低了企业税负水平,累计减税总额达到7827亿元,并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收入下降,该政策引起了局部地区的“税退费进”现象;它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资增长,全面转型当年拉动我国投资增长约1255亿元,但此项举措对投资的拉动效果呈现出“脉冲效应”,不具有持续性;此外,它扭曲了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减少约377万个就业岗位。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财政收入 固定投资 就业岗位
1.引 言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国政府赖以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同时,税收调整作为财政政策的核心部分,还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同在,得失共存;运用得当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进行重要的税收政策调整时,不仅要考虑到对财政收入的作用,还要综合考虑到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全面转型就属于重大的税收调整政策。对这一政策效果的事后研究将为我国未来财税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在保障政府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增值税分为三种类型: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其中生产型增值税对所有生产要素无差别地征税,对固定资产投入没有任何抵扣;收入型增值税允许按固定资产投入的折旧分期抵扣;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完全抵扣。我国于1979年开始增值税制度试点,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制度,经过多年运行基本上达到了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目标。但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存在固有弊病,目前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放弃。
增值税改革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综合研究增值税制度转型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政府对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虽然在1998年和2002年两度出现转型趋势,但最终因多种原因而导致方案搁浅。我国政府于2004年首先在东北开始增值税转型试点,2007年将试点地区扩大到中部省份。此后,增值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08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值税转型改革。此税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全面转型,其目的是消除重复征税,还原税收中性,减轻企业税负,刺激投资增长,带动就业。但是,该税制改革能否达到这些预先目标?它对经济活动将产生哪些实际影响?这些重要问题只有在这一政策实施并运行一段时间后,方能就其实际效果进行事后分析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我国财税体制提供参考。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增值税转型的理论逻辑分析;第四部分研究增值税转型对财政税收、投资及就业的实际影响;第五部为结论及相关建议。
2.文献回顾
20世纪初期,Admas(1917)最早提出关于增值税的相关理论,认为对产品增值部分征税的效果要好于仅对会计利润征税,由此开启了关于增值税的研究。随着增值税政策在各国实施,学术界对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例如,Feldstein(1976)认为,相对于所得税而言,增值税消除了因储蓄收益率降低而导致的消费选择行为扭曲效应,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Burgess和Stern(1993)指出,增值税具有税收中性,避免了其他间接税制重复征税所造成的低效率,且增值税变化不会影响企业的产量决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而Krauss和Bird(1971)则认为,增值税虽然简洁且应用广泛,但在收入分配上具有累退效应,其经济效率优势并不显著。Snin(1988)就增值税税收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仍将劳动工资作为计税依据,因此,在鼓励资本和科技投入的同时对劳动就业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影响投资决策,所以消费型增值税并非完全中性。Aizenman和Jinjarak(2009)通过对143个引进了增值税的国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增值税在影响收入分配方面的累进性和累退性因国而异,但至少增值税的引入显著增强了一国税收系统的有效性。
近年来,国内对增值税政策也有不少研究。郑军和杨咏梅(2004)认为消费型增值税会减轻企业税负,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从而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这种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李举达(2004)指出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虽然会导致财政暂时减收,但可以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投资,提高企业利润,使企业所得税等收入逐年增加进而抵消财政减收风险。而杨震和刘丽敏(2005)就增值税转型对政府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增值税转型会造成地方政府局部财政困难,要谨慎对待针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配套政策,避免出现“税退费进”现象。陈烨等(2010)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就我国增值税转型政策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事前预测,认为增值税转型会扭曲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对实际GDP 的刺激非常有限,并预测可能造成444万人的新增失业。
此外,聂辉华等(2009)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数据,探讨了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雇佣和研发行为以及生产率的影响,认为增值税转型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提高了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和生产率,但企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而不是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式。万华林等(2012)研究了增值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发现增值税转型对投资存在补贴的正面效应和所得税的负面效应,并且前者大于后者,在整体上增加了公司投资价值。陈丽霖和廖恒(2013)的研究表明,增值税转型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政策效应呈逐年显现的状态,并且对非国企的效果大于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的受益程度大于非高新技术行业。
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增值税的某一效应方面,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近年来国内增值税转型的研究主要是转型前的预测性分析,目前还缺乏在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基于事后数据对该税制改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这正是本文以下部分将进行的工作。
3.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逻辑
一般认为,生产型增值税具有重复征税、加重企业税负的弊端,而消费型增值税则相对中性。我国由生产型增值税全面转型为“有限的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我国消费型增值税只允许当期新增机器设备进项税额抵扣而非全部固定资产,因此被称为“有限的消费型增值税”。,可能部分消除重复征税,降低微观主体企业的税收负担。与此同时,增值税全面转型还将对财政收入、实体投资及就业创造等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要影响。
3.1 增值税转型的税负效应
由于允许企业抵扣当期外购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这就扩大了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范围,增加了相应的进项税抵扣额,在保持现有增值税率(17%)不变的同时,由于缩小了增值税税基,增值税应纳税额将相应减少;而且我国《税法》规定,增值税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税基之一,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少的同时也降低了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支出。另外,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当期外购固定资产(目前仅指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予抵扣,不再包含于固定资产原值之中,不再计入成本或费用,在综合折旧率等不变的前提下,减少了固定资产折旧额,这可能促进企业设备更新与创新活动。
3.2增值税转型的“税退费进”效应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值税是我国的主要税种之一,其收入的增减变化对我国财政收入有重要影响。增值税在我国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增值税转型的显著减收效应会对地方政府财政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造成部分地方政府财源下降,有可能出现“税退费进”的现象。
3.3 增值税转型的投资效应
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完全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来说,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抵扣当期外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这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不仅降低了企业机器投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有激励企业设备投资的效用。与直接减税相比,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投资促进效果更佳。
与生产型增值税相比,消费型增值税的投资税收弹性更大。因此,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刺激企业投资。
3.4 增值税转型的就业效应
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情况下,由于不准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资本密集型企业因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承担了更重的税负。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当期外购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税负减轻,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相对较轻的优势则下降,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抑制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从而影响就业。同时,消费型增值税仅对资本要素而非劳动要素减税,扭曲了二者的相对价格,使机器设备投资成本降低,有可能刺激企业特别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出现机器替代人力的现象。
4.实证结果
本部分将使用我国增值税转型前后的数据,对该税制改革的实际结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实证模型检验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4.1 增值税转型的税负影响
增值税转型是否降低了微观主体的税负需要进行事后评价。我国增值税全面转型后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一税收调整的确减轻了企业总体综合税负,基本达到了消除生产型增值税重复征税、降低微观主体税收负担的目标。
图1为2004—2016年我国增值税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我们将其定义为增值税税负水平,以度量企业的总体税收负担。自2004年以来,我国增值税税负水平呈现先上升后明显下降的过程。2007年将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东北3省扩大至中部6省26市之后,当年的增值税税负水平从5.91%下降至5.82%;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当年增值税税负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由2008年的5.73%下降至5.42%,减税效果明显,随后几年里,增值税税负水平一直保持着下行趋势。这说明我国2009年1月1日实施的增值税全面转型减税效果较为显著。据我们估算,累计对企业的减税总额达到7827.76亿元。
4.2 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我国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真实影响到底如何?这一问题也需要事后评估才能回答。首先,我们对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前后的财政收入情况加以分析。图2为2004—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与增值税收入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增值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自2004年(在东北地区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以来持续下降,特别是在2009年全面转型实施后降幅明显,该比例从2004年的37.32%降至2009年的31.05%,至2013年底进一步降至26.07%。这表明增值税转型逐步实施以来,该税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逐步降低。(2)2004年以来增值税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均为正,但2008—2009年全面转型时期,财政收入和增值税收入增长率出现下滑,且增值税收入增长率相对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更多。具体而言,财政收入增长率由2008年的18.85%下降到2009年的9.77%,增速下降了9.08个百分点;而增值税增长率由2008年的16.33%下降到2009年只有2.68%,2008—2009年增速下降了13.65个百分点,比财政收入增长率多下滑4.56个百分点。这种情形一方面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内经济增速下行造成的财政减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09年实施了增值税全面转型政策,增值税收入增速较财政收入增速出现更大程度的下滑。
其次,由于各地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巨大,增值税全面转型对地方政府财政减收影响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各地的财政收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图3是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在2009年全面转型前后一年的变化情况。与全国总体情况一样,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政策使各地财政收入增速全部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平均下滑7.74%,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下滑幅度在5%以下的有11个,5%~10%的有10个,10%~15%和15%~20%的分别有4个,20%以上的有2个,其中陕西下滑幅度最小,只有0.15%,甘肃最为严重,达30.63%。这进一步表明了增值税全面转型具有显著的财政减收效应。
那么,增值税转型是否导致了“税退费进”现象?我们将除西藏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8年、2009年的财政收入分为增值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收入、其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四部分,并计算出各部分占各自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然后进行对比分析,随后通过截面数据回归,得到更坚实的实证结果。从表1来看,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非税收入增长率在转型当年都有所上升,而在没有上升的8个省中,有5个是因为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长率有所提高得以对冲。由此可见,增值税转型带来的财政减收使多数省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税退费进”现象。
4.3 增值税转型对投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减轻了企业税负,可能刺激企业投资。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增值税转型对机器设备资产投资的影响,资本租赁价格高低对投资的重要性。GDP增长同样显著影响了机器设备投资额,这表明宏观经济形势也会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当经济环境较好时,企业倾向于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反之则相反。虽然机器设备投资额与机器设备价格负相关,但其显著性只是接近10%水平。这是由于VAR模型并未考虑增值税转型当年机器设备价格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造成的机器设备价格“下降”是一次性的,为了更准确地检验减税对投资的效果,我们采用脉冲响应模型引入变量当年的影响,以评估增值税转型对投资造成的效应。
机器设备投资增速和GDP增速对价格冲击的反应为脉冲式,即当期的冲击较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期机器设备投资增速由于增值税转型带来的价格下降而增加,但在下一期会有所回落,这与机器设备投资不能当年交付有关。例如,增值税转型当年机器设备投资额大幅增长,在经济增速、资本租赁价格和机器设备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设备当年并不能全部交付,这会造成下一年机器设备投资额增速放缓。根据VAR模型结果中的系数,机器设备投资的价格弹性λ约为-0.884,即机器设备投资成本(购置价格)每下降1%,其投资量会增加0.884%。从《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可知,2009年我国机器设备投资总额为50844.2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那么可以算出增值税全面转型当年即拉动设备投资增长额约1255.4亿元,2009—2013年累计拉动设备投资增长额约9646.3亿元。
4.4 增值税转型对就业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就业会产生两种效应:其一,由于减税生产成本下降,会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之为“拉动效应”;其二,使资本的价格相对于劳动价格下降,扭曲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这会导致企业以机器替代人力,减少劳动要素投入,称之为“替代效应”。测量增值税转型对就业的影响需综合考虑这两种效应。
投资就业弹性系数使用李景(2011)测算出的我国投资就业弹性系数约0.191481(万人/亿元);经查《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资本产出弹性α约为0.475,则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为β=1-α=0.525,增值税转型当年资本形成总额K=138325亿元,劳动工资收入(劳动者报酬)总额L=150067亿元、就业总人口数75828万人及劳动者人均工资22458元。由前文研究可知,因增值税转型而拉动的设备投资增长额为1255.4亿元,受其拉动效应的影响,可增加就业约240万人,但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同时减少了约617万个就业岗位。综合起来,此次增值税全面转型造成了大约377万人净失业。
5.结 论
本文就我国2009年1月1日实施增值税转型后,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事后评价与全面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增值税转型基本达到了消除重复征税、还原税收中性、降低微观主体税收负担的目标。据我们估算,累计对企业的减税总额达到7827.76亿元。第二,增值税转型成为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的一个因素。由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及发展历史的差异,不同省(市、区)之间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幅度也不尽相同,最低的省份约5%,最高的省份则超过30%。另外,受财政支出刚性的限制,部分地方提高了非税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税退费进”现象。第三,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允许抵扣当期外购固定资产中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使设备购置成本大幅下降,明显地刺激了企业投资热情,拉动了投资增长,转型当年即拉动投资增长约1255.4亿元,效果较为显著。第四,该政策效果呈现出明显的“脉冲效应”,当期冲击较强烈,而大约第7期后其影响逐步弱化,不具有持续性。第五,增值税转型扭曲了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设备投资成本的大幅下降促使企业用机器替代劳动,从而导致劳动工作岗位净减少约377万个。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得了部分预期成果,但远未能达到假定的全部目标。由于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与社会将产生多方面的复杂影响,需要深入总结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和税收体制变化的经验与教训。这对我国将展开的财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俞乔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范为为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总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柳海军工作单位为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曹胜熙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金融学
《中国金融学》创刊于2003年,旨在为中国金融研究者提供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在办刊的十多年里,《中国金融学》聚焦金融理论与实践前沿,刊发了上百篇高水平的金融学术论文。《中国金融学》现由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合办,每个季度刊发一期。
本刊坚持对标国际先进理论与实践,扎根中国金融体系,倡导规范研究,鼓励理实融合,开放学术争鸣。本刊既持续关注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公司金融、公共金融、国际金融、金融监管等传统金融问题,也紧密追踪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问题。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实践上,本刊致力于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方案。